12月19日,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日前印发的《“十三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对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、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。业界人士认为,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船舶工业要紧紧抓住《规划》发布和实施带来的机遇,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要求,创新驱动,引领升级,促进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蓬勃发展,推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迈向中高端。
《规划》指出,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,是培育发展新动能、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。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,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,按照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要求,以创新驱动、壮大规模、引领升级为核心,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培育发展新动能,推进改革攻坚,提升创新能力,深化国际合作,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生物、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促进更广领域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蓬勃发展,建设制造强国,发展现代服务业,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,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
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0年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%,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制造、生物、绿色低碳、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,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,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,形成全球产业发展新高地。
《规划》确定了八方面发展任务。一是推动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,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。二是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,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。三是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,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。四是推动新能源汽车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,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。五是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,创造引领新消费。六是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,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。七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,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。八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,拓展国际合作新路径。
《规划》提出了完善管理方式、构建产业创新体系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、深入推进军民融合、加大金融财税支持、加强人才培养与激励等6方面政策保障支持措施,部署了包括集成电路发展工程、人工智能创新工程、生物技术惠民工程、新能源高比例发展工程、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等21项重大工程。要求各地区、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,切实抓好本规划实施,加强各专项规划、地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工作。
作为高端装备产业的主要力量,船舶工业也肩负起促进该产业突破发展、引领中国制造实现新跨越的使命。《规划》提出,在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方面,应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系统,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、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建设,开展智能车间/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,推进数字化设计、装备智能化升级、工艺流程优化、精益生产、可视化管理、质量控制与溯源、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,以推动船舶工业全业务流程智能化整合。
在增强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应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深远海、极地海域发展和多元化发展,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,提升设计能力和配套系统水平,形成覆盖科研开发、总装建造、设备供应、技术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。具体来说,重点发展主力海洋工程装备,加快推进物探船、深水半潜平台、钻井船、浮式生产储卸装置、海洋调查船、半潜运输船、起重铺管船、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装备系列化研发;加快发展新型海洋工程装备,突破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、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、深吃水立柱式平台、张力腿平台、极地钻井平台、海上试验场等研发设计和建造技术,建立规模化生产制造工艺体系;加强关键配套系统和设备研发及产业化,产学研用相结合,提高升降锁紧系统、深水锚泊系统、动力定位系统、自动控制系统、水下钻井系统、柔性立管深海观测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,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发动机,提升专业化配套能力。同时,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发展工程,完善海洋工程装备标准体系,重点推动大型浮式结构物等新型装备、3600米以上超深水钻井平台等深远海装备、海洋极地调查观测装备等的研究开发,实现科研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,促进总装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。
此外,《规划》提出,船舶工业还应超前布局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的建设,培育行业未来发展的新优势。建立深海区域研究基地,发展无人和载人深潜、深海空间站、深海观测系统、“空—海—底”一体化通信定位等关键技术和装备;大力研发深远海油气矿产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和系统,研究发展海上大型浮式结构物,支持海洋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;大力研发极地资源开发利用装备和系统,发展极地机器人、核动力破冰船等装备。